【通識報告】是說我要畢業了這個Tag湊不齊十篇啊
》murmur
接觸到業界講者一直以來都是相當有趣的經驗。系上三四年級安排的教授也有很多業界人士,這些厲害的人在課程中總是無所不談、經驗豐富,能夠信手拈來許多實例,又知道如何告訴你把這些應用於生活與職場。
或許因為簡報風格比較生動輕鬆,蔡老師的演講特別讓我印象深刻。尤其當他說起自己小時候的偶像盛竹如,那些在家裡模仿他的有趣往事,說起來或許讓人會心一笑,但反覆回想卻能發現,這種童年一頭熱的舉動背後,有多深的崇拜、還有多少因此為動力的熱情,想想,就覺得很感動。現今我們這個世代對盛竹如大哥的印象普遍是輕鬆幽默,專業中帶著詼諧,很可愛很親民的形象;以往那個被崇拜的盛竹如大哥又是什麼樣子呢,能讓蔡老師帶著點惋惜這麼說,那肯定也是個難以磨滅的重要回憶吧。就我個人而言,能夠理解那種會忍不住加諸於偶像身上的感情,但也因為理解,所以當偶像的願望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馳時,或許我們也需要理解他們這樣選擇的快樂。
在這場演講中,除了盛竹如大哥,很多關於業界的秘辛,好像之前課堂上就時常聽老師與同學討論,今天業界重要人士出現,又將那些八卦說得活靈活現,感覺對平常反覆播送、時常會片面造成民眾誤解的「熱門新聞」,又多了一種新的觀點。之前看到的某本小說是一個關於被世人傳言為妖刀的故事,結論是:「犯錯的是人,而不是工具。」在臺灣,或許媒體正是那把妖刀,操刀之手則握在臺灣民眾手上。新聞的選擇來自於收視率,而收視率則來自於我們手上的遙控器。其實事情一向沒有什麼好壞,大多取決於立場的不同而已。所以,當我坐在臺下聽蔡老師侃侃而談為了賺錢而選擇做新聞的方式時,心中浮現的只是淡淡的認同感。所謂的錯誤,到頭來還是來自於:觀看的民眾究竟有沒有判斷力。
新聞報的內容(大多數)都是事實。不管是否客觀、又或者片面。所以,將其過濾、在發表言論前好生思考,才是真正重要的事。現今的年輕人,很容易因為觀看了新聞、得到了消息,就開始就著不完全的資訊公開大肆批評,一下子就被新聞媒體給牽著鼻子走。而今網路發達、人與人的交際管道四通八達,發表看法太輕易、匿名又不是什麼大問題,大大助長不對自己言論負責的惡行。我們不能管別人的嘴,但至少能夠要求自己在發言前先思考。雖然這樣結尾有點八股,但真的非常誠懇地希望年輕人們能夠好好培養自己的媒體素養。這乍看是小環節,卻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,以及社會對他、他對社會的觀感。哪怕是一點小小的變化,積多了,都能讓臺灣多一些進步的力量。
小說是決明的《龍飛鳳五》
留言
張貼留言
▼ 留言時,您可以使用粗體<B>斜體<I>和連結<A>三種語法!